之前珍夢海(Jane Monheit)出第四張專輯【Taking A Chance On Love / 勇敢去愛】時,某次在電視上看到她與麥可布雷(Michael Bublé)的合唱曲I Won’t Dance,讓人耳目一新,當下立刻決定要買她的新專輯。
之前珍夢海(Jane Monheit)出第四張專輯【Taking A Chance On Love / 勇敢去愛】時,某次在電視上看到她與麥可布雷(Michael Bublé)的合唱曲I Won’t Dance,讓人耳目一新,當下立刻決定要買她的新專輯。
前幾年,因為迷上了電影【恐懼的總和】,於是買了原著,不過好萊塢的電影通常都與原著有極大差異,開始看《恐懼的總和》之後,才發現是一本厚達九百多頁的「巨作」,而且裡面用字之艱深,不是說像《哈利波特》那樣,查查單字即可,後來,我直接放棄閱讀《恐懼的總和》一書的念頭。
其實,我在買《恐懼的總和》一書時,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購買《侏儸紀公園》以及《失落的世界》,不過,麥克‧克萊頓寫小說的方式很像是在撰寫學術論文,裡面出現很多跟遺傳學相關的字詞,若不是對這類的學識有研究,應該很難看得懂內容吧!像克萊頓最新的書《恐懼之邦》,裡面探討了人類與大自然間的生存之戰,人類為了生存,製造了大量的污染,而使得全球暖化,書中參雜大量數據資料,我只看了近二分之一,還有另一半還沒看完。
暨《魔戒》、《恐懼的總和》、《四個法則》和《恐懼之邦》之後,最近我又不怕死的再買了兩本英文小說《歷史學家》和《The Black Angel》來看。
我的頭幾本開始閱讀的英文小說,應該就是大一時文學課所用的簡易英文版《艾瑪姑娘》、《美少年格雷的畫像》、《莎士比亞》、《黛絲姑娘》以及《6 plays of world drama》。雖然前四本蠻簡單的,但是在課堂上老師會放『無字幕』的電影給我們看,當時看的電影有『莎翁情史』和『黛絲姑娘』,雖然知道電影的大概內容,不過聽不太懂的情況下,總覺得看電影突然變得很無聊。